伊朗电影

伊朗电影

伊朗电影

        伊朗电影诞生于1900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1895年12月28日,巴黎)之后的5年,当时伊朗恺加王朝第五任国王委托其御用画家米尔扎•易卜拉欣•汗•阿卡斯•巴士(Mirza Ibarhim Khan Akkas-Bashi)购买了一套照相设备主要用于记录王室的家庭活动。

        伊朗电影的先驱中需要提及的是摄影师兼画家的米尔扎•易卜拉欣•汗•阿卡斯•巴士,1900年他是通过照相机拍摄伊朗王室访问比利时行程的第一人;商人易卜拉欣•汗•哈利菲•巴士(Ibrahim Khan Khalif Bashi)是第一个在自己的后院放映外国电影的人,这里也是第一所私人电影院;法拉维哈弗•巴士(Phalavihhaf Bashi)在私人影院放映购买的西方影片;还有俄罗斯裔的摄影师马哈迪•鲁西•汗(Mehdi Russi Khan)进口俄罗斯和法国的影片到伊朗。

        1900年伊朗第一家公共电影院在大不里士市落成,1904年第二家电影院在德黑兰落成。第一部影片是阿卡斯•巴士拍摄的有关王室活动的纪录片。

        1921年2月礼萨•汗发动政变后,官方摄影师莫塔宰德(Mo'Tazedi)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包括礼萨•巴列维国王的加冕典礼,贯穿伊朗的铁路建设。

第一部伊朗本土电影拍摄于1930年,由伊朗第一所电影学院的创办人阿旺斯•奥甘尼安(Avanes Oganian)执导的黑白默片《阿比和拉比》。

        1933年,易卜拉欣•莫拉迪(Ebrahim Moradi)拍摄了《兄弟恩仇》,但后期由于经费问题未能冲印并发行,最终以失败告终。几个月后,诗人兼作家的阿卜杜拉•侯赛因•沙班达(Abdol Hossein Sepanta)编剧并出品了第一部波斯语有声影片《洛尔姑娘》(1933年),由阿卜杜拉•侯赛因•沙班达和阿尔达希尔•伊拉尼(Ardeshir•Irani)在印度执导。其中,《洛尔姑娘》在两个不同的影院同时放映了7个月之久,阿卜杜拉•侯赛因•沙班达相继拍摄的一些影片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导演对伊朗历史和文学的深入了解使得其影片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1937—1948年期间由于受环境的影响,电影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这段时间电影院主要上映外国影片,其中,1943年英文影片在伊朗放映的比例高达70—80%。

        1948年由剧演员阿里•达日•阿贝宜(Ali Dary Abeg)执导,,米特拉电影公司(Mitra Film Company)出品,制片人伊斯麻伊莱•库山(Esmail•Kushan)在伊朗拍摄的影片《生活风暴》,但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影片失败,再加上其他投资的失败导致米特拉电影公司破产。

        1950年Farrokh Ghaffari创办了最早的电影俱乐部,每周放映外语片,使伊朗观众和创作者对电影观念产生了极大的革新。私营业主Mohsen Badie拍摄的影片《流浪者》(1952年)深受观众喜爱,票房大卖,实数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随后,伊朗电影工业开始了一个繁荣的时代,在1950—1965年伊朗共出产了324部电影。1965年德黑兰共计有72所电影院,其外外省有192所。

        伊朗电影新浪潮中的第一代电影人朦胧诞生了,这时期的代表主要有:当代著名女诗人Forugh Farrokhzad的《黑房子》(1962年),曾入围1963年的奥伯豪森电影节最佳纪录片;Dariyush Mehrjui的《奶牛》(1969年),故事编自现代剧作家Ghalam Hossein Saedi的长篇小说,在威尼斯电影节大受好评。Naser Taqvai的《平静》(1972年);阿米尔•纳达里(Amir Naderi)的《朋友,再见》(1972年)和《蒙古人》(1973年);巴赫拉姆•拜札(Bahram Beyzai)的《暴雨》(1972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的《旅行者》(1974年)。

        随着伊朗电影新浪潮的萌发,在第一阶段涌现的导演们很快引起了国际艺术评论家的关注,但这个时期在伊朗本土制作的电影占整体的比重非常小,全国市场几乎全被西方的商业电影占据。1976年,电影制作开始缩减,降到39部,然而在1978年降至18部。

        1979年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受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电影行业陷入萧条,直到1983年,政府推行了一些新的措施重振电影业,这些措施旨在增加国内生产和限制进口外国电影。为此,专门成立了伊朗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Foundation)主管电影事务,提供各种补贴帮助电影业的发展。随着重振措施的大力执行,电影产量大幅提升,作品的质量也逐步提高。

        伊斯兰革命胜利以后,伊朗电影的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导演们开始试着创作新现实主义和富有诗意的作品。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有: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年),《随风而逝》(1999年),《十段生命的律动》(2002年)和《樱桃的滋味》(1997年)。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1998年)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巴伦(2001年)。塔赫米奈•米拉尼的《停火》(2006年)。同样第二代电影人的还有大流士•梅赫朱依;阿米尔•纳德日等。

        电影节

        1966年,第一个伊朗电影节在德黑兰成立,即国际儿童电影节。

        1969年举行第一届Sepas电影节。

        1972年举行第一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

        1983年法拉比电影基金会(隶属伊朗伊斯兰文化指导部)创办了曙光旬电影节,每年2月份举行。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影评人受邀出席该电影节,一起见证电影人的最新成果并发掘极具潜力的影坛新秀。曙光旬电影节的最高奖项是是水晶凤凰奖。

        1985年伴随着曙光旬电影节伊朗国际少儿电影节(后来的伊斯法罕电影节)诞生。伊斯法罕电影节最初是在德黑兰举办,是曙光旬电影节的一部分。但是1996年后,有了自己的身份,并开始在克尔曼市举行。伊斯法罕电影节最高奖项是金蝴蝶奖。

伊朗电影
0

伊朗伊斯兰文化联络组织(波斯语:سازمان فرهنگ و ارتباطات اسلامی)是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直属机构,成立于1995年,主要负责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现任主席是玛赫迪•伊玛尼•普尔[最新]

:

:

:

: